防疫特別報導(下篇)-重新檢視服務體系與觀念

在所有關於疫情的高齡服務研究中, 會不斷看到這一句話: 「疫情沒有帶來新的問題,而是突顯舊問題」。 接下來我們將檢視,疫情提示了哪些重要議題。

健康不平等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三項目標: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人群的福祉。」
促進健康平等是我們的共同目標,
但我們還是會看到,受限於區域資源不足、家庭經濟能力,
無法讓每個人都獲得足夠的健康資源,例如口罩、疫苗、健保。

疫情來襲,讓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健康都不是個人的事,
放任健康不平等的加劇,無法讓病毒絕跡,
社會必須正視健康不平等,守護群體的健康。

更嚴重的經濟衝擊

許多人會比較疫情的經濟衝擊,和金融海嘯時期的差異。
這次衝擊的產業更全面,
失業情形較和緩,但持續時間可能更長。
對長輩來說,他們所受到的衝擊則會比金融海嘯時期更大。
當年,高齡者也面臨工資降低、失業、就業年齡歧視,
但長輩可以多打幾份工、改成臨時性工作來獲得收入。
而現在,工作機會被數位服務取代,職缺因此減少,
其他面對面的工作,例如司機、保全等,
也會顧慮到染疫風險,傾向雇用在地人或年輕族群,
而年長者在爭取遠端工作的機會上,也較年輕族群弱勢。

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
許多中高齡就業者比他們預想的更早退休,
或者有些家庭照顧者,為了照顧服務中斷期間的家人,提早離開職場,
因此接下來社福工作者可能會遇到更多、更為貧困的家庭。

家照者「我早就累壞了」

有許多研究都關心疫情期間的家庭照顧者狀況,
發現許多家照者的身心健康狀態不佳,
特別是老老照顧、失智症的照顧者。
當過往仰賴的服務,因疫情暫時關閉,卻缺乏其他服務支援,
讓這些家庭照顧者感到沮喪與精疲力竭。
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一些讓人心碎的答案,
有些家照者說「疫情對我來說沒差,因為我早就累壞了」,
就如同我們前面所說,疫情只是突顯老問題而已。

喘息服務需發展多元樣貌,
不只是為了因應日照、據點可能的再次關閉,
也是為了那些過去無法使用日照、據點的家庭設想,
讓更多家照者能夠接受服務,獲得喘息。

遠距服務,勢在必行

疫情好像一次大規模的試驗,
我們同時測試遠端上班、遠端上課、遠端就醫…,
把各種事情線上化。
在這次的經驗中,已發現遠距服務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對不出門的長輩來說,遠距讓他們也有機會使用服務。
未來也可能有更多服務因運而生,
例如雲端健康監測平台、VR體驗式服務等等。

然而,遠距服務不能只是把傳統服務照搬上網,
應規劃合適的線上互動方式,
內容也建議要短時數、高頻率,
同時思考線上與線下如何整合串聯,例如搭配紙本教材等等。
整體而言,遠距服務要顧及硬體設備,
也要思考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雙方的操作能力。



從另一個觀點來看數位落差

既然要使用網路,就一定得討論數位落差,
我們在另一篇討論了長輩學不會、記不住的不安情緒,
這次則要提醒服務提供者思考:
科技是讓「照顧者」便利,還是在幫助「高齡者」呢?

數位服務設計應同時考慮高齡者的需求與適應,
例如網站改版後可能會很好看,
但對長輩來說,按鈕換了位置,他可能就找不到了。
這裡有篇美國電子商務指南網站根據年長者的數位使用習慣,
撰寫一篇「給年長者的電子商務建議」文章,
提到網站設計應注意的事項,也值得我們參考!

高齡友善環境,從心建設

不適合長者使用的網頁,其實也是突顯高齡友善議題。
還是有很多人將「高齡友善環境」侷限在硬體設備,
忽略數位服務也要友善高齡使用,
甚至提高餐飲、醫療等各項服務應對高齡者的能力。

例如,在疫情期間,當大量高齡染疫者進入醫院時,
可能不是由專責高齡照顧的醫護人員進行照顧,
他們不了解高齡者需求、毫無心理準備,造成心理壓力。
專家建議,應拓展讓照顧人員獲得同儕、專家支持,
例如透過員工分享、夥伴支持系統,
使得大家在對應高齡者時,不會手足無措。

跟著疫情爆發的年齡歧視

在疫情期間,我們會聽到很多年齡歧視的話語,
將老人描述成不配合防疫、破口、破壞社會秩序的負面角色,
貶低老人的價值,認為老人應將醫療資源讓給年輕人,
還有另一種容易被忽略的歧視,
認為老人無助、虛弱、無法對社會做出貢獻,
要求長輩被動接受各項防疫措施。

在資源不足、疫情壓力下,有些惡意的話語會不小心脫口而出,
但在接下來的處理因應,要注意避免再次突顯世代對立,
例如不過度使用年齡作為重症、染疫風險的分界,
而是討論實際的風險因素,例如慢性疾病、合併症,
另外也提醒社會,各年齡都是社會的一體,需要共同抗疫。

與疫共存的未來

有越來越多的論點支持,COVID-19將走向流感化,
我們難以將病毒根除,防疫措施也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有些單位已經開始準備「與疫共存」的未來,
例如日本有小規機增設負壓隔離室,
一旦長輩有發燒、咳嗽等症狀可以緊急隔離,降低染疫風險,
並且設計對應的照顧與家屬通知方式。
在台灣,衛福部也建立一系列的環境清消、人員管制指引,
在弘道我們也有相關防疫指南。

 

我們很難一瞬間回到2019年的狀態,
一邊應對病毒、一邊恢復必要的社會運作,
將會是後疫情時代最有可能的樣態。

Visits: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