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區設計師山崎亮,在他的書中問了個問題:
什麼是「豐饒的城市」呢?
居民個個口袋飽滿,就是豐饒嗎?
相信你的心裡也有一個理想的「豐饒城市」,
也許不算富裕,
但有敦厚的鄰里情誼、友善的生活環境,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是一個人人安居樂業、想要長住久安的地方。
這就是「共生社區」的核心概念,
聽起來溫馨又可愛,但實際該如何執行呢?
來看看日本和德國的例子吧!
日本,「四助」政策規劃
當照顧人力越來越少,厚生勞動省用「四助」打造共生型照顧:
● 公助(行政):公部門提供社會福利措施
● 共助(保險):例如社會保險、醫療等公共服務
● 互助(社區):社區內的人們互相幫助
● 自助(個人):個人的健康及生活要靠自己維持
共生型照顧的成功關鍵在於「誘發居民主動參與」,
居民自然、自願成為社區事務的主要推動者,
促使社區發展成在地人最想要的樣子,
這是僅透過政府或單一組織無法達成的理想境界。
日本,佛子園「大雜燴」共生社區
行善寺在1960年成立的社福法人「佛子園」,
因關注障礙兒童、障礙者服務,踏入社區照顧領域。
2014年推出「Share金澤」計畫,
不但被視為日本「連續性照顧退休社區」的典範,
更勇奪Good Design Award設計大獎,
「Share金澤」關注高齡者與形形色色的社區居民,
建置不同類型的住宅、照顧機構、商店、藝廊等空間,
打破隔閡,形成多世代共生的大雜燴社區。
2016年佛子園打造「三草二木行善寺」計畫,
不同於Share金澤的集合式設施,
「三草二木行善寺」把服務散落在社區裡,組成網絡,
讓居民自然使用各項服務,也鼓勵為社區貢獻心力。
例如,障礙者可以幫長輩送餐、照顧兒童,
害羞不喜歡團康的爺爺,可以參加健身房的高齡課程,
每個人在社區中,都會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價值。
德國,Project Q8用個管讓社區動起來
前面日本的案例都是打造「實體服務空間」,
但在德國,則嘗試用「個案管理」的方式,
讓需求者與社區資源產生連結。
亞士特多夫基督教社福基金會是漢堡市最大的社福組織,
原本經營照顧機構的他們,2011年開始啟動Project Q系列計畫,
希望用社區的力量解決照顧問題,
改變照顧資源短缺、女性家人照顧負擔沉重的困境。
在開始前,先盤點社區內正式與非正式的照顧資源。
接著邀請高齡者、兒童、青少年以及身心障礙者,
在「社區共生管理師」的引導下,思考五個問題:
1、使用輔具,我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2、我的鄰居親友可以協助我什麼?
3、社區可以提供我哪些協助?
4、前面都不行的話,我還需要哪些專業服務?
5、我可以幫助別人做什麼?
專業人員的功能在於發揮巧思,串起需求和資源,
例如讓心智障礙的女士到咖啡店學習料理,
再連結科技(掃地機器人)、志工給予生活協助,
使用照顧服務的時數降低了,生活卻更加多彩。
又例如請獨居奶奶固定拜訪一位不便出門的女士,
讓腳傷的退休人員,幫另一位女士推輪椅一起外出,
小小的連結,可以改變兩個人的生活質量。
看見每個人的能力,鼓勵他發揮所能,照顧可以有更多不同樣態。
這些計畫都好龐大,我們有能力在台灣複製嗎?
查找資料時,看到這一段話:
許多人往往會抱怨自己住的地方什麼都沒有,
生活機能不便,
「社區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覺得缺少什麼,那就一起來創造」。
國內外,也有案例是從一個小小據點出發,
開啟翻轉社區關係的共生計畫,
內容如何,我們下回待續!
延伸閱讀
- 日本富山型混合照顧
https://tsohhc.org/2017/06/23/interview02-2/ - 日本富山型混合照顧,婦妯者聯盟的力量
https://ms-community.azurewebsites.net/community_20180817/ - 日本佛子園介紹 (書摘)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1/03/13475/ - 日本佛子園,Share金澤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4842/ - 日本佛子園,三草二木行善寺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5609/ - 德國經驗分享,創新長照演講摘要
https://www.ankecare.com/2019/15338?fbclid=IwAR1ezQS_RfMR2GNT1aI3qEmU9SwP2ujQfdGXY18Bf5eXkYot91ABAIjaCAk - 德國社區共生管理師制度介紹
https://bit.ly/3eZrlhR - 德國Q系列計畫網站
https://www.q-acht.net/qplus/qplusalter/index.php
Views: 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