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敲門,走進不像家的家

他的煥然一新是因為你的看見

還記得2019我們用「獨居老人城市畫展」,讓大家看見獨老的呢喃;
還記得2020我們用「孤寒大飯店」,讓大家體驗獨老的生活情景;
今年我們用「Kuânn孤寒家居」,讓大家更切身回想我們的理想家居與獨老真實家居的差異。

城市越來越急,人們相互疏遠背離,
孤獨的人,仍然在大家熟悉卻又看不見的地方默默生活,
而生活又是什麼樣貌?
每個人的畫面截然不同,但社會中有這麼一群人,
可能是孤寂的無聲吶喊、也可能是習以為常的在不便中生活。

因此,我們希望在募集經費之餘,
讓大眾「再多看一眼」,深刻同理長輩。
每年的「寒冬助老刻不容緩」計畫,
感謝好夥伴Inspire Activation和攝影師汪笙支持,
透過吸睛的設計,
讓更多人看見長者最真實的處境。

離幸福很遠,但離窩心很近的居家型錄「KUÂNN」

打開型錄,你可以看見一幀一幕獨老真實的生活景況:
「對著打不開的電視,聆聽時間無聲流逝」
「蜷縮在塞滿雜物的床鋪,度過每一個夏日、寒夜」

但你也可以看見寒冬助老為長輩帶來幸福的微笑:
「有人陪著、吃著圍爐餐,心暖暖的」
「可以出門,自主採購生活的需求品」

當越來越多陌生人願意走入,長者平淡的生活便會常常充滿陌生的魅力。


從看見,去改變

希望讓民眾看見長輩、改變想法,
也希望讓大弘人的觀察,化為服務方案、改變長輩生活,
邀請你一起來當窩心的陌生人,響應今年度的暖心行動:

行動一:換插座、換線路,守護長輩居家安全

台灣火災原因第一名就是「家用電器」,
令人難過的是,最容易因火災喪身的正是65歲以上長輩。
電器起火是可以預防的,
除了使用居家修繕評估表單來檢查,
感謝神隊友:孕龍科技,
提供「居家用電安全檢測器」,可以快速診斷用電安全,
歡迎多多運用。
重點!

重點!

下面這行我幫你畫筆記!
如果長輩需要更換插座或線路,有提供補助!
先申請先補助,請洽各服務處修繕窗口。


行動二:衣物、寢具洗乾淨,舒爽迎新年

長輩們所面臨的「家務處理困難」,除了打掃,
「洗衣服」是容易被忽略的需求,卻對生活品質有極大影響,
不乾淨的衣服會導致皮膚問題,
異味、發霉會影響健康,
潮濕的被褥讓冬天更顯寒冷。
但是,長輩的寢具衣物清潔問題,往往是常年累積而來,
即使夥伴用力清洗,還是隱隱覺得有些不足,
尤其冬日衣物很難曬乾,更讓夥伴不敢放膽清洗。

感謝另一個神隊友:萬秀洗衣店,
一樣!
一樣!
這行也幫你畫筆記!
提供衣物寢具洗滌的補助,申請到1/28止。
請把握時間申請,讓長輩香香過新年。


行動三:讓KUÂNN傳出去

寒冬主責有說過:好內容需要大家點閱欣賞。
邀請你將寒冬助老活動訊息分享出去,
讓更多陌生人理解獨老的生活景況,
一起「從看見,去改變」,實際關懷、支持長者服務。

素材連結:

Visits: 68

認識銀髮就業

勞動部109年實施《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
期待提升45~64歲的中高齡者勞動參與,
以及促進65歲以上高齡者再就業。
但也引起不少人疑惑:
青年就業已經很困難了,為什麼要促進中高齡就業呢?
這麼做不會害青年失業率上升嗎?

不是喔~
如果有適當的職務設計、工作分流措施,
是可以讓不同世代都有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
個人也能有經濟安全保障,以及自我實現的可能!

關乎國力!推動中高齡就業的必要性

社會層面

在人口老化、少子化的雙重影響下,
可預期未來青壯年勞動力減少,
對國家經濟大有影響!
除了引進國外勞工、用機器取代人力,
其實中高齡及高齡族群還大有可為,
不應該輕易被埋沒呀!

個人層面
隨著生活水準提高,
許多屆退族、退休族群都還很有活力,
除了遊山玩水,
工作也可以是豐富第三人生的選項。

  • 喜歡的人就去工作吧,為什麼需要倡議?

就業市場的思維還是以青壯年為主,
因此對中高齡及高齡族群來說,存在以下阻礙:

  • 生理機能衰退,有職務再設計的需求
    老化,帶來生理機能的衰退,
    如果工作環境能有一點點改變,例如字體放大一些,
    中高齡夥伴就可以繼續發揮專業。
    但「職務再設計」的友善觀念還未能普及,
    雇主可能覺得很麻煩,就不願聘用。
  • 年齡歧視,刻板印象而影響就業
    不同世代當然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狀態,
    但如果以負面的眼光看待,
    例如「太老不適合聘用」,或「太年輕不適合升遷」,
    都屬於年齡歧視。
    中高齡族群更容易遇到年齡歧視的就業障礙,
    常見的有職缺設計偏向年輕族群(大學畢業、朝九晚五),
    或因年齡不給予教育訓練、升遷機會。
  • 技術跟不上,面臨結構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指因經濟結構改變而造成的失業,
    例如台灣從製造業轉型成科技業,紡織工人因此失去工作,
    或隨著產業變革,機器可以取代人力,
    高速公路的收費人員被迫另謀生路。
    相較於年輕人,中高齡族群更容易受結構性失業衝擊。
  • 65歲的政策門檻
    即使中高齡夥伴沒有因為上述阻礙,提早離開職場,
    但到了65歲時,無論是不是還身強體壯、績效良好,
    雇主可以依法強制高齡者退休,
    使其無法依自己的意願,持續獲得就業機會,
    真的很可惜呀~
  • 社會風氣,老了還可以工作嗎?
    根據弘道今年完成的《熟齡大調查》,
    可以發現「工作」不在熟齡族的老後生活規劃裡,
    大家覺得「退休了我要去大玩特玩」,
    社會還是普遍認為「老了繼續工作」是辛苦的。
    我們期待讓更多人了解,
    工作也可以是老後生活的一種姿態!

我們的倡議

  1. 改變大眾對老的印象
    從前面的脈絡中可以發現,
    不只是要倡議僱主們多雇用中高齡,
    也需要改變雇主、熟齡族、社會大眾的態度,
    讓社會風氣更支持中高齡就業。
    因此在不老夢想125號、弘道的各項活動中,
    都努力提醒社會大眾:「老」有很多種可能!
  2. 倡議法規修正,讓退休決定更彈性
    除了以上活動,弘道也透過參與政策討論的機會,
    提出我們對勞動法規的修正建議,
    期待可以延後65歲的退休門檻,
    爭取勞工彈性決定延後退休的可能。
  3. 探討「非典型就業」的可能
    現在許多職缺的設計,都還是適合青年族群,
    因此在勞動部的新法規中,
    可以看見政府也想開發適合中高齡族群的就業模式,
    可惜目前還沒有顯著的成果。
    不老夢想125號是一個案例,
    我們在高雄、嘉義也啟動不同計畫,
    以及與友好企業7-11合作招募中高齡員工,
    期待找到更多中高齡就業的方式,
    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有興趣,一起來試試看嗎?

每個大弘人,都是弘道的代言人,
除了向周遭他人推廣「友善高齡、銀髮就業」的理念,
大家也可以來集思廣益,
有什麼符合市場趨勢、又能讓中高齡就業的模式。

也不必捨近求遠,
看看你身邊的夥伴,有31%的大弘人就是中高齡者,
歡迎大家貢獻好點子,一起打造友善職場。

Visits: 55

不老夢想125號五週年


  • 創造 14+2 個銀髮就業機會
    (2位由館內的路易莎咖啡雇用)
  • 每月賣出 2,000顆便當
  • 一年吸引 150,000人次入館
  • 可甜可鹽!觀光客、公務員政策規劃參訪熱點


扣緊市場脈動,永續營運

不知道大家對初營運的125有什麼印象呢?
草創時期,即聘雇8位銀髮就業夥伴,
從販售古早味的麵線、碗粿開始,
雖然有政府補助與企業支持,營運還是很辛苦。

在老屋因白蟻蛀蝕,需要整修的休館期,
125也重整經營方向,
畢竟場館要有獲利方式,才能保障銀髮就業機會,
也要能吸引民眾入館,才有機會傳遞理念。
因此,125開始午餐便當外送,
讓無法提供內用的休館期也能有收入,
80元的售價,瞄準鄰近多所學校的核銷需求,
主打「少油少鹽低脂、媽媽堅持的健康味」,
搭上民眾重視健康的風潮,也突顯銀髮就業的特色。
除了以公益為號召,更兼具市場競爭力,

讓125迎來大幅成長的時期。

在這之後,125也持續跟緊潮流,
例如推出Line@、iChef、Ubereat線上訂餐,
辦理多元活動,吸引民眾入館接觸「老」議題,
以及整合長輩手藝與場館美學,進軍下午茶市場等等。
相較於社福夥伴常「以長輩為中心」的思考,
125先關注市場需求,再盤點館舍與不老料理人的優勢,
在競爭激烈的商圈中,成為獨具特色的存在。

銀髮就業,還可以更厲害

很多人對銀髮就業的描述是「貢獻經驗和能力」,
但在125,則看見銀髮就業者也能再學習、再進化,
每年都會給予中高齡就業夥伴新的挑戰。
像是讓阿公阿嬤們學習使用平板點餐、Line@接單,
還有嘗試做甜點、舒肥等等,
對不老料理人來說,每個項目都不容易,
但一年一年的進步,不僅支持125的成長,
也讓他們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
明年預計不老料理人會再精進數位工具的使用,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職務再設計,除了輔具還有更多

打造友善中高齡的職場,125下了許多功夫,
例如考量到體力,每次工作5.5小時的彈性排班,
特製便當袋與三輪爬梯菜籃車,讓便當外送更容易,
爐台加裝LED燈,體貼不老料理人的視力。
依著中高齡就業者需求,重新設計工作環境,
落實「職務再設計」的精神。

除了工具與制度的改變,
125發現「心理層面」也很重要,
需要讓夥伴適應,並且能參與決策、表達意見。
舉凡活動辦理、新產品推出前,
都能看見125夥伴和不老料理人仔細地說明及討論。
又例如前陣子要採購便當外送機車,
我們可能覺得Gogoro可以智能找車,對長輩真方便,
但不老料理人更關心車體重量、高度、好不好放便當,
以及擔心不諳操作APP該如何尋找換電站。
青銀觀點的不同,更突顯溝通的重要性。

五年成典範,生日快樂!

起步得早,模式穩健,
讓不老夢想125號成為銀髮就業的標竿,
這絕對不是「你們出生得早、時機很好啦」這樣,
而是許多夥伴、不老料理人和志工的辛勤努力。

今年,不老夢想125號五歲了,
除了銀髮就業,也深度探討青銀互動的議題,
來逛逛五周年系列活動吧!

https://www.bulao125.com/bulao125-5th-anniversary.html


Visits: 50

台灣有話說

今年國際老人日有好多調查報告發表,
台灣長輩們想要說什麼呢?

本月發布調查報告的單位有…

看點1,高齡未滿,50+正夯!

50~65歲人數龐大的嬰兒潮世代,
5年後將陸續步入高齡,把台灣推向「超高齡社會」啦!
這群「未來老人」受惠於國民義務教育、經濟起飛,
健康有能量,和傳統老人相當不同,
因此大家都很關心50+世代的需求,
研究屆退族的報告,比研究高齡者的報告還要多。

看點2,未來老人有個性

教育程度高、家庭人口下降,
未來老人比起前代老人多了一點「個人主義」。
例如在熟齡生活報告中,50+比70+對旅遊安排更有自主性,
也更傾向能自由選擇參與團體或個人活動。
而在銀髮產業趨勢調查中,70%屆退族希望有個人獨立空間,
正所謂「你不想跟公婆住,公婆也不想跟你太密切」。
50+世代更看重自主、個別化和隱私,非常有個性呢!


看點3,裝備個人數位力

幾乎所有的報告都有討論到50+世代的數位能力,在熟齡生活報告中明確指出,55歲以上網路使用率高達82%,將近65歲以上的兩倍,甚至還有4成熟齡者一天沒用手機會感到焦慮,可以看見網路已經是熟齡者非常熟悉的工具。
然而,他們可能只停留在「淺層使用」,例如聊LINE、滑FB,在壯世代防疫E化指數的調查中發現,例如美食外送、疫苗預約、網路掛號、網路購物…等等,這些稍微複雜卻重要的功能,有6成的50+世代會卡關,
應規劃介面調整、技能教學等「高齡友善軟服務」,畢竟,銀髮產業趨勢調查指出,有80%屆退族想繼續學習、增加自己的數位力!
善用這群長輩的學習動能,提供足夠支持,讓未來長輩也能擁抱數位時代的便利。

看點4,動能滿滿,想再學習、再貢獻

除了提升數位力,屆退族還想嘗試更多!
在熟齡生活報告、橘色幸福力、銀髮產業趨勢調查三份調查中,
說到繼續學習、繼續貢獻社會,都有60~70%的熟齡世代躍躍欲試,
比起留在原職場,更傾向尋求其他合適機會,
展現其樂於追求自我成長,勇於挑戰,期待展現自我價值的態度。


看點5,服務端準備好了嗎?

看完了未來老人和傳統老人的不同,
你是不是也覺得,服務端好像也該有些改變呢?
百歲人生大調查盤點社區據點的數位轉型情形,發現據點的人力、數位技能、硬體設備都還有待提升。
而高齡城市大調查則探討如何建立高齡友善城市,認為交通、公共設施、醫療與環境等面向,軟硬體都應加速布建,預備超高齡社會的龐大需求,
最重要的是創造「多元機會」,例如讓不想去社區據點的民眾,也有其他學習或社會參與的管道,讓不愛花錢去健身房的長輩,在公園也能有足夠的運動設施。

思維轉變,迎接未來老人

傳統的高齡服務,思維偏向「無微不至的貼心照顧」,面對充滿動能、重視個人自主性的未來老人,
則需將思維轉為「給予必要支持」。

那麼,應該提供那些支持呢?
如同揚生基金會的調查,高齡者想的也許和我們很不一樣。
邀請大弘人觀察、思考各種類型的高齡需求,做好和橘世代一起道老的準備吧!



Visits: 52

世界議題曆

第一次知道,10月有這麼多紀念日!

不分年齡人人共享數位平權

數位是現代社會重要工具,但老人在數位時代卻面臨嚴峻的不平等,例如不會用、沒得學,無法享受數位的便利,卻面臨網路犯罪和假消息的威脅。期待老人有機會獲得科技能力,以及隱私與安全保護。

https://www.un.org/zh/observances/older-persons-day

加快城市行動步伐,建設無碳世界

每年10月是世界城市日,近年主題都與環境永續有關。氣候變遷使得夏季均溫高達35度,帶來洪水等氣候災害,除了減碳,也應提供可負擔、無障礙和舒適的住房,讓弱勢族群有安全的住所。

https://urbanoctober.unhabitat.org/whd

安寧平權,每個生命都重要

當世界處於COVID-19的威脅下,今年的重點是倡議末期醫療與臨終照護的重要性,讓有需求者可以獲得需要的服務。

https://www.hospice.org.tw/content/3538

匯聚力量,翻轉心理健康不平等

不平等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例如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種族及性別歧視等等,但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不平等可能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期待借助彼此關懷的力量,創建心理健康平等的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tcpu.fb/posts/401076264875259

國際腰背痛年

疼痛不是忍一忍就會好,也不是老了就一定會腰痛。國際疼痛研究學會呼籲,請好好了解疼痛的原因,尋找預防和治療的方式,別默默忍受疼痛。

https://www.iasp-pain.org/advocacy/global-year/back-pain/

#LoveYourEyes,愛護你的眼睛

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眼部健康問題,今年的主題是希望大家好好關心自己的眼睛,必要時也請進行視力檢測。

https://www.iapb.org/world-sight-day/

骨骼健康

骨質疏鬆是更年期的常見慢性疾病,全世界每年有890萬人因為骨質疏鬆而骨折,國際更年期協會呼籲大眾關注骨骼與肌肉的健康,預防肌少症和骨折。

https://www.imsociety.org/education/world-menopause-day/

為你的骨骼健康採取行動吧

很多人到骨折才知道自己患有骨質疏鬆症,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提醒,骨質疏鬆可以預防、檢測及治療,快點採取行動吧!

https://www.worldosteoporosisday.org/

爭分奪秒,挽回生命

中風以後,每一秒鐘都很重要。有時候中風症狀不明顯,大眾應學習辨識症狀,及時提醒並把握黃金時間就醫。台灣每年因中風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除了及時就醫,也要積極改善危險因子,預防中風發生。

https://www.mohw.gov.tw/cp-16-63690-1.html

應對氣候變化,建設韌性城市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住在都會區,而都會區往往是國家的人口、財產和經濟活動的主要聚集區域。我們需要可以應對氣候災害的都市,得以保護弱勢族群,並穩定提供基本服務,這需要公部門及居民一起努力。

https://urbanoctober.unhabitat.org/wcd

Visits: 46

3照顧篇,與失智症共存的好好生活

失智症難以完全根治,
無法與它說bye bye的日子,該怎麼與之共存呢?

我們常常看到各種「失智照顧教學」,
告訴你失智長輩不吃飯怎麼辦、藏東西怎麼辦…,
好像失智症就是會有一百種照顧問題,
你得準備兩百套因應方式,一一擊破。
或者,有些照顧者會想要訓練、要求失智者,
因為過度期待而感到痛苦。

但在失智症的標籤之下,還是最原原本本的人,
調整對失智者的期待,建立合理目標,
和長輩一起找到與失智和平共存的生活方式。


支持他,重拾平凡幸福的日常

在弘道的居家服務中,
照顧秘書與失智長輩討論菜色,
一起上市場、入廚房,分工合作準備午餐。

叫長輩做事不是欺負他喔!
認知功能是漸漸退化,
因此失智長輩往往還保有部分的日常能力。
如能以「支持」的思維,
多讓長輩發揮能力、參與日常生活,
可以讓長輩能力維持久一點。

同時,也希望長輩擁有自主權,
例如挑選自己喜歡的菜色等等,
讓失智長輩能以自在、喜歡的方式生活。


 

充實他,開心又能減緩退化

想像一下,疫情期間悶在家裡,
如果又不會用手機、電視看不懂、家人又忙碌,
失智長輩該有多寂寞又無聊呢?

因此,弘道夥伴設計了「居家百寶箱」,
要算數學、連連看、還有運動任務,
讓長輩頭腦身體動一動。

看起來簡單又瑣碎的任務,
卻可以讓失智長輩每天有事情做,
充實有趣地度過每一天,
又能延緩失智症退化速度。


鼓勵他,失智生活一樣精采

失智者也可以挑戰更多活動!
去年弘道推出「啊!沒關係啦!快閃餐廳」,
邀請16位失智長者擔任服務生,
提供高品質又暖心的服務。

擔任服務生是許多長輩的人生初體驗,
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學習上菜、倒茶水等任務,
每天都興奮地倒數「上班」的日子,
在活動圓滿完成後,仍念念不忘這場冒險活動!

我們都希望生活能夠有自主權、充實又精彩,
失智長輩也是,而且他們也做得到!
有機會不妨和失智長輩一起挑戰新事物,
跨越失智症的阻礙,
繼續譜寫精彩的人生新頁。

Visits: 79

2發現篇,及早發現失智症徵兆

失智症的退化不是一條斜線,
而是像樓梯一階一階的,
及早發現、及早介入,
可以讓長輩的能力維持久一點。

那要怎麼及早發現失智症呢?
來看看以下三種方式,哪個最適合吧!


短篇量表,來快篩、來普篩?

有段時間很流行AD-8量表,
只有八題,操作便利,
希望在社區內普篩,快速找出失智長輩。
但它的判斷標準很不清楚,
很難說什麼狀況下才要勾「有改變」,
因此漸漸被其他方式取代。


醫療用專業量表,可以嗎?

指MMSE和CDR這兩種量表,
目前是健保認可的失智症診斷依據,
必須由經過訓練的醫事人員施測,才算有效,
而且因為很大本,不適合日常運用。
有些家屬會讓長輩像寫考卷一樣,每天練習,
或許會改變下次測驗的表現,
但這不是有效維持認知功能的方法。


失智十大徵兆

這個表不行、那個表也不行,
到底要用什麼工具來「發現失智症」呢?

因為失智症是漸進式的退化,
症狀也很多種,

國際失智症協會建議,可觀察以下十大指標,
長輩只要有一個項目「怪怪的」,
建議儘速就醫!


Visits: 78

1預防篇,擋下40%的失智症發生

以前的人都說,失智症不知道何時發生、也無法痊癒,
是長輩和家人們心中的「頭號公敵」。

但是,隨著近年世界對失智症的關注,
在投入大量研究以後,
終於發現…我們有機會,把失智症擋下來!


遠離危險因子,降低40%失智症發生

下圖所表示的項目,
代表我們在人生各階段會遇到的「危險因子」,
如果能排除這些風險因子,
有機會讓40%的失智症不發生!


健康生活習慣,保持認知健康

風險因子那麼多,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不要緊張,專家們也整理好一張簡要的圖表,
從這些項目著手,讓失智遠離你我。


參考資料:

Visits: 91

防疫特別報導(下篇)-重新檢視服務體系與觀念

在所有關於疫情的高齡服務研究中, 會不斷看到這一句話: 「疫情沒有帶來新的問題,而是突顯舊問題」。 接下來我們將檢視,疫情提示了哪些重要議題。

健康不平等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三項目標: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人群的福祉。」
促進健康平等是我們的共同目標,
但我們還是會看到,受限於區域資源不足、家庭經濟能力,
無法讓每個人都獲得足夠的健康資源,例如口罩、疫苗、健保。

疫情來襲,讓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健康都不是個人的事,
放任健康不平等的加劇,無法讓病毒絕跡,
社會必須正視健康不平等,守護群體的健康。

更嚴重的經濟衝擊

許多人會比較疫情的經濟衝擊,和金融海嘯時期的差異。
這次衝擊的產業更全面,
失業情形較和緩,但持續時間可能更長。
對長輩來說,他們所受到的衝擊則會比金融海嘯時期更大。
當年,高齡者也面臨工資降低、失業、就業年齡歧視,
但長輩可以多打幾份工、改成臨時性工作來獲得收入。
而現在,工作機會被數位服務取代,職缺因此減少,
其他面對面的工作,例如司機、保全等,
也會顧慮到染疫風險,傾向雇用在地人或年輕族群,
而年長者在爭取遠端工作的機會上,也較年輕族群弱勢。

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
許多中高齡就業者比他們預想的更早退休,
或者有些家庭照顧者,為了照顧服務中斷期間的家人,提早離開職場,
因此接下來社福工作者可能會遇到更多、更為貧困的家庭。

家照者「我早就累壞了」

有許多研究都關心疫情期間的家庭照顧者狀況,
發現許多家照者的身心健康狀態不佳,
特別是老老照顧、失智症的照顧者。
當過往仰賴的服務,因疫情暫時關閉,卻缺乏其他服務支援,
讓這些家庭照顧者感到沮喪與精疲力竭。
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一些讓人心碎的答案,
有些家照者說「疫情對我來說沒差,因為我早就累壞了」,
就如同我們前面所說,疫情只是突顯老問題而已。

喘息服務需發展多元樣貌,
不只是為了因應日照、據點可能的再次關閉,
也是為了那些過去無法使用日照、據點的家庭設想,
讓更多家照者能夠接受服務,獲得喘息。

遠距服務,勢在必行

疫情好像一次大規模的試驗,
我們同時測試遠端上班、遠端上課、遠端就醫…,
把各種事情線上化。
在這次的經驗中,已發現遠距服務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對不出門的長輩來說,遠距讓他們也有機會使用服務。
未來也可能有更多服務因運而生,
例如雲端健康監測平台、VR體驗式服務等等。

然而,遠距服務不能只是把傳統服務照搬上網,
應規劃合適的線上互動方式,
內容也建議要短時數、高頻率,
同時思考線上與線下如何整合串聯,例如搭配紙本教材等等。
整體而言,遠距服務要顧及硬體設備,
也要思考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雙方的操作能力。



從另一個觀點來看數位落差

既然要使用網路,就一定得討論數位落差,
我們在另一篇討論了長輩學不會、記不住的不安情緒,
這次則要提醒服務提供者思考:
科技是讓「照顧者」便利,還是在幫助「高齡者」呢?

數位服務設計應同時考慮高齡者的需求與適應,
例如網站改版後可能會很好看,
但對長輩來說,按鈕換了位置,他可能就找不到了。
這裡有篇美國電子商務指南網站根據年長者的數位使用習慣,
撰寫一篇「給年長者的電子商務建議」文章,
提到網站設計應注意的事項,也值得我們參考!

高齡友善環境,從心建設

不適合長者使用的網頁,其實也是突顯高齡友善議題。
還是有很多人將「高齡友善環境」侷限在硬體設備,
忽略數位服務也要友善高齡使用,
甚至提高餐飲、醫療等各項服務應對高齡者的能力。

例如,在疫情期間,當大量高齡染疫者進入醫院時,
可能不是由專責高齡照顧的醫護人員進行照顧,
他們不了解高齡者需求、毫無心理準備,造成心理壓力。
專家建議,應拓展讓照顧人員獲得同儕、專家支持,
例如透過員工分享、夥伴支持系統,
使得大家在對應高齡者時,不會手足無措。

跟著疫情爆發的年齡歧視

在疫情期間,我們會聽到很多年齡歧視的話語,
將老人描述成不配合防疫、破口、破壞社會秩序的負面角色,
貶低老人的價值,認為老人應將醫療資源讓給年輕人,
還有另一種容易被忽略的歧視,
認為老人無助、虛弱、無法對社會做出貢獻,
要求長輩被動接受各項防疫措施。

在資源不足、疫情壓力下,有些惡意的話語會不小心脫口而出,
但在接下來的處理因應,要注意避免再次突顯世代對立,
例如不過度使用年齡作為重症、染疫風險的分界,
而是討論實際的風險因素,例如慢性疾病、合併症,
另外也提醒社會,各年齡都是社會的一體,需要共同抗疫。

與疫共存的未來

有越來越多的論點支持,COVID-19將走向流感化,
我們難以將病毒根除,防疫措施也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有些單位已經開始準備「與疫共存」的未來,
例如日本有小規機增設負壓隔離室,
一旦長輩有發燒、咳嗽等症狀可以緊急隔離,降低染疫風險,
並且設計對應的照顧與家屬通知方式。
在台灣,衛福部也建立一系列的環境清消、人員管制指引,
在弘道我們也有相關防疫指南。

 

我們很難一瞬間回到2019年的狀態,
一邊應對病毒、一邊恢復必要的社會運作,
將會是後疫情時代最有可能的樣態。

Visits: 70

防疫特別報導(下篇)-以人為本,了解長輩需求

在開始之前,先聚焦一個共識:
老人不是一個整體,每位長輩都有自己的經驗與價值觀,
這些過去經驗影響他們如何看待疫情及採取行動。
長輩並不是脆弱、茫然、等待被教育或被服務,
在重視長者能力的前提下,
我們應該與長者「合作」,而非單方向的提供服務。

減少經驗的誤判,從提供資訊開始

在疫情爆發之初,北歐國家的老人還保持高度幸福感,
因為在他們的經驗當中,覺得這只是流感,很快就會過去。
而在台灣,由於對SARS等疾病的慘痛記憶,
恐慌、焦慮的情緒多了一點,防疫行為配合度也高了一些。

由於過去成功抵禦其他傳染病的經驗,
讓長輩覺得「做到這樣就好了吧」,
可能輕忽這次COVID-19的威脅。
因此,提高長輩對風險的認識很重要,
無論是這次防疫,或未來其他想和長輩一起進行的項目,
都應提供長輩具體且充分的資訊。

關注防疫叛逆長輩的心理感受

你對COVID-19的認識是否日漸增加呢?
年輕一輩通常受過較多教育,並且懂得上網找資料,
家庭中的長輩反而成為資訊落後者,
在家庭的地位因此被邊緣化,失去既有的權威,
長輩對此感到失落和挫敗,特別是男性長輩,
甚至拒絕配合防疫措施。

指責長輩是「防疫破口」是無濟於事的,
我們應了解到,疫情超出過去經驗,已讓長輩感到不安,
對世界失去掌控的感覺,可能讓長輩對防疫感到排斥。
除了穩定的資訊提供,
建議也和長輩一起討論媒體識讀,辨識假訊息。


防疫衍生的多重心理壓力

疫情開始後,長輩憂鬱與孤獨感都有增加,
但就像前面提到的,每個長輩都是不同的個體,
因此壓力來源也不盡相同。
除了缺乏互動的孤寂感、擔憂家庭經濟,
研究發現,長輩如果一直期待恢復過去「正常」的生活,
當疫情拉長,美好時光好像一去不復返,
長輩會更感到焦慮與痛苦。
研究建議,應讓長輩了解疫情不會那麼快結束,
學習和疫情共存、妥適分配資源,
和長輩一起討論他們可以怎麼做,並且採取行動,
避免長輩陷於被動、茫然無措的狀態。

注意生理層面的影響

疫情期間,長輩有更多時間待在家裡,活動量可能不足,
另外也因為減少購物,影響飲食及影響攝取,
以及心理壓力對生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都可能讓長輩更顯衰老與退化。
因此生理也需要提供對應的服務,
例如鼓勵長輩保持正常作息與運動習慣,
協助購買食物,以及定期檢測等等。

除了數位落差,還有數位適應能力

數位落差是老問題,疫情只是加速進程。
例如沒有手機的長輩,疫情前就難以購買車票、預約掛號,
或者很少用到的自動繳費機,下次又忘記怎麼操作,
隨著新的防疫措施上路,長輩又得忙著學掃QR code。
解方其實我們一直都知道:
要讓科技更貼近長輩,好學易懂,降低內心拒斥,
同時提供學習的機會和場所。

有一個項目需要提醒:數位陪伴。
對長輩來說,雖然科技可以增加他們與遠方親友的互動,
但這沒有抵銷他們的孤寂感。
長輩不一定能成功適應這樣的陪伴方式,
而且除了聊天,長輩期待有更深層的互動。

 

比起接受,更希望能給予

研究顯示,比起收到他人的支持與關懷,
讓長輩成為提供者,對其心理健康更有助益。
關心別人可以讓長輩感受到價值,
長輩需要安定感,感覺自己對社會持續有貢獻,
例如台灣有社區讓長輩縫製布口罩、分送醫護人員,
創造長輩付出的機會,對長輩來說很重要。

從長輩的過去經驗,找到力量

長輩也能從過去經驗發展出內在力量,
畢竟他們可曾經歷過戰爭、經濟衰退、其他流行疾病呢!建議可以和長輩一起討論以下項目,穩定長輩的認知與情緒,甚至成為社區的支柱:

  1. 復原力:以前是怎麼度過艱困時期?
  2. 相似經驗:過去是怎麼處理類似事件?例如經濟衰退、疾病
  3. 可視化:想像「想要的正常生活」,思考現在可採取的措施

訪視成效有限,需要更積極的介入措施

有研究發現,家庭訪視不能有效提升長輩健康,
也不能降低跌倒、疾病死亡的風險。
這代表我們除了訪視以外,
還需要深度發掘長輩需求、處理問題、連結資源…等,
加強服務的力道。

長輩的許多議題,例如孤獨、數位差距等等,
其實疫情前就已經存在,疫情只是突顯而已。
在接下來的疫後新生活,我們需要處理的還是這些老問題,
下一步也許我們該思考的是,
哪一個是我們想優先處理的議題呢?
老方法如果不夠用,有什麼新的做法呢?



Visits: 69